党建创优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创优 > 党建动态 > 正文

外国语学院举办“语读中国”第四场讲座“莎士比亚、弥尔顿与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编辑:王开薇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0日 点击:

3月27日,外国语学院在学院楼2楼报告厅举办了“语读中国”第四场讲座“莎士比亚、弥尔顿与十四行诗的中国化”。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郝田虎应邀主讲。学院党委书记王高祖以及英、德专业的5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讲座由王高祖主持。

王高祖书记首先对郝田虎教授的到学院讲学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介绍了郝田虎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成果。他指出,“语读中国”系列讲以语言为媒介,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为根本,认真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融通中外文化,肩负起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

郝田虎教授的讲座分为为什么是十四行诗?什么是十四行诗?十四行诗的阅读、翻译、改写、创造,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贡献以及中国十四行诗的丰富性四个部分。从“为什么是十四行诗”切题,郝田虎指出,十四行诗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但是中国的十四行诗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他梳理了十四行诗的主要类型和发展历程,进而分析了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十四行诗对中国十四行诗翻译和创作的影响,大量引用胡适、闻一多、孙大雨、吴宓、柳无忌、胡家峦等诗人的译作、创作,解读了中国诗人对十四行诗的贡献。他还提到,佘坤珊运用十四行诗的元素和形式翻译《桃花扇》,唐湜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创作的《海陵王》,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十四行诗的丰富性。

最后,王高祖代表与会师生对郝田虎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他强调,文学是一部活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化的记忆,从语言到文化,从沟通到理解,从文化到文明,从文化传播到话语体系的构建,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从十四行诗的中国化研究来看,文学学术研究的确需要长时间的探究和积淀,郝田虎教授为我们如何做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指明了路径,对如何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示范。

现场师生就十四行诗的翻译、改写、创作与郝田虎教授热烈互动,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文/王开薇;审稿/王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