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4日,暑期社会实践评优会暨经验分享会在外国语学院204报告厅举办。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桑桑,2023级、2024级辅导员吴蕊霖以及学工主管许涛涛作为评委出席。本次评优大会暨经验分享会上,共有7支实践队伍参与答辩展示,实践队的类型主要为定向实践队和返家乡实践队。各实践队向在场的评委老师和2024级新生们,详细地汇报了实践活动中的经历、取得的成果以及学到的宝贵经验。

“觅沙海思路情,寻非遗民族魂,传中国文化美”实践队的秦凡越向大家介绍了两地联动、双语传播的文化实践之旅。实践队伍前往西安与泉州两处历史名城开展实践活动,探索两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成功与西安易俗社和泉州非遗博物馆分别达成合作,成功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产出高质量报道22篇,将实践成果创造性转化为文创产品,制作具有双语讲解特色的多个长视频与短视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其走出国门,新时代外语人正行动。

“羌韵新构,智绘重生”实践队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展开此次实践活动。答辩人李宇轩同学介绍了团队在北川的实践内容,团队重走抗震救灾之路,发掘灾后重建的科学办法,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当地民众,深刻体会5·12汶川大地震具体灾情、灾后工作和其中涌现出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团队参观羌族民族博物馆,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作用并参与设计了一系列非遗文创。团队针对灾后重建、发展痛点,依托所学知识发表多篇论文,策划了两项校级文化宣传活动。

“石榴花开凝东北,同心同梦共前行”实践队的张雅涵同学介绍了团队成员在延边的丰富实践经历,分别开展了传承红色文化、领略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以及线上云支教等多元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产出了丰厚的实践成果——完成高质量团队调研报告,累计发表四篇地方性新闻,制作相关文创并将收益捐献给公益基金,撰写《老兵回忆录》以传承时代记忆、保留革命历史,建立教育基地并形成规模授课以及依托建模技术宣传延边特色。实践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团结人民、勇于担当、敢于承担祖国发展重任的气概。

“青春奉献家乡,谱写绚丽华章”实践队属于返家乡社会实践,努尔比亚木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团队返回新疆进行社会实践,以中国62个文化名城之一——喀什作为实践地点,参观喀什博物馆,化身为博物馆的志愿者,为游客指引道路、解答疑惑;他们参观土陶展览馆,采访土陶非遗传承人并亲身体验非遗技艺。该团队克服实践过程中的难点,最终圆满结束了线上与线下并行的多彩实践,如期完成了实践报告并获得了官网发布资格。

“青春献基层,社区志愿行”实践队的曾智悦同学向大家介绍“实践具体情况。该实践小队深入基层,前往湖北省恩施市咸丰县进行考察。小队将重点聚焦于社区服务、民族文化、乡村振兴。走访社区工作、深入城市管理一线、在茶园参观学习,最后走进非遗文化基地,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探寻土家族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伍成员们以城市管理者的身份重新认识了社区,在当地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留下多种成果,助力改变当地以往贫困县的刻板印象,并弘扬国家非遗文化。

“沙中绿洲,红旅传承—隆德文化行”实践队前往宁夏隆德县进行红色文化考察。实践队伍将此次社会实践分为红色隆德、文化隆德和生态隆德三条线进行。最终团队完成了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并在多家权威媒体上发布实践成果。汇报人徐彤同学表示: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对隆德县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他们将持续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绿色生态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青年行,筑梦安吉展宏图”校级实践队的陈美琳同学向大家展示了暑期开展的内容丰富、成果累累的安吉之旅。实践于聚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索三农问题的解决之路。实践队通过企业访谈、民访、政访以及实地参观等多元的实践方式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他们面向当地群众和大学生设计调研问卷、收集政府的一手工作报告,将调研数据总结为累计32000字的报告。他们拜访数个知名企业、典型村落,采访多个安吉重点单位;与当地的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根据地方特色设立相关IP形象,撰写活动策划书;将实践的收获书写为政府建议性设计,让实践成果得以落实。

最后,张书记对答辩的各实践队做出点评,并与24级新生互动。张书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为初入大学校园懵懂茫然的新生们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社会实践选题、答辩的各种技巧,以不惧困难、不畏挑战的心态,面对即将正式到来的大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