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温炎,2021级德语专业本科生,现已推免至本校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16022101班班长,曾任校团委文体中心副主任、第十八届本科生常任代表委员会副主任。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一,48门课程成绩90分以上,两度获评“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先后获吴亚军二等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10余项。
一、淬炼
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入校以来,孙温炎紧跟党组织的步伐,主动参加校、院、班组织的各类思政育人活动,先后荣获“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个人荣誉、“战疫青年先锋队”“优秀主题团日活动”等集体荣誉;通过参加我校青马工程第十六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并于今年6月顺利转正,现为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党员。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不仅要在思想上提神增智,更要以实际行动踔厉奋发,展现青春作为。作为学院代表,今年暑假入选2024年大学生到省政府机关见习活动(全校仅7人),见习于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实践成果获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工大团委官网、学院官微信报道。




二、励学:争做知行合一的勤学者
聚焦主责主业,练就过硬本领。在外国语学院学习与成长的三年多来,孙温炎始终以“语”为帆,在德语学习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从听好一节节专业课,到养成一个个语言学习习惯,再到参与一项项学科竞赛,始终怀揣着对德语的热忱与初心。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位于位列专业第一、学习成绩第三,先后荣获吴亚军二等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优秀大学生”及德语专业四级考试(PGG)“优秀”等级。与此同时,坚持探索求真,投身创新实践,参与2项省级及1项校级大创项目并顺利结题,科研成果连续两年获“三航杯”课外学术竞赛表彰,学术论文《新形势下中德关系的地方参与发展潜力——以“索德尔访华”为启示》入选第四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三年多的学习与科研锻炼,也让他发现了德语学习新的“灯塔”——未来,他将在外国语学院攻读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继续探寻“德语区域与国别研究”这一学科方向。



三、笃行:争做挺膺担当的团干部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作为一名团干部,孙温炎选择在学生工作中汲取养分、收获成长,做一心一意为同学服务的“接力者”。作为班级班长,他聚焦同学们的学业生活,协助老师组织完成德语语言纠音志愿活动、“西北工业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线上双语交流项目、“中德译韵文化桥”德语笔译系列推送等,常态化开展主题班会。2023年,在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班级专四成绩全员上线,优秀率突破64%,创专业历史新高。



在校团委文体中心任职期间,孙温炎负责协助校园文化活动制度建设以及宣传工作,助力构建“1+2+3+3”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系,牵头组织有关会议14次,立项校级活动114个,统筹总师育人文化活动29个,参与学生达7万余人次,实现了对团属活动的全链条式管理。与此同时,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他牵头举办中秋游园会、四季光影汇、“五四”文艺汇演、“一二·九”主题拔河比赛、《志愿军:雄兵出击》西工大路演等一系列格调高雅、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以品牌宣传助力活动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累计发布推送发布150余篇,阅读量超67万,跻身团属学生组织前列,活动成果获人民日报、三秦青年、学校共青团等大型媒体报道20余次;推出“三航青年”系列视频作品,其中《微光成炬》主题微电影获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表彰。



四、立身:争做胜任全球的外语人
作为外语学子,不仅要学好有字之书,更要多读无字之书,实践才是最生动的课堂。从线上支教到社区服务,从疫情防控到学术会议,在志愿服务中总能发现孙温炎的身影。与此同时,他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加入到社会实践的行列中,随“重走星沙振兴路,共筑百年乡村梦”社会实践队前往湖南长沙,在“湘”土人情中开展对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实践报告获学校表彰。此外,为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去年暑假前往德国卡塞尔大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语言学习,以语言为基翱翔四海。




青春的故事犹如船行,终将驶向远方、收获成长。大学的学习与成长,是一次探寻自我、发现自我(wer bin ich,我是谁)的旅程,每一个人在这段旅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挑战与机遇。未来,他将继续在外国语学院的海洋中,锚定青春航向,以奋斗为帆,继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进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