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场“语读中国”讲座成功举办——曹莉教授之“文学与大学——以F·R·利维斯为例”

编辑:王开薇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5日 点击:

为促进学校新文科建设、推动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外国语学院于6月27日在友谊校区阶二会议室举办第七场“语读中国”系列讲座:“文学与大学——以F·R·利维斯为例”。讲座专家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曹莉教授。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孔杰主持,部分外国语学院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曹莉教授从文学及其批评的学科定义、这一学科对中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参考意义两方面,论证了以F·R·利维斯为代表的剑桥批评学派有关大学教育的思想论述之于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启发意义。曹老师指出,文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情感结构,与国家的文化传统关系紧密。因此,以文学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带领学生开展情感和审美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进行思想和价值判断,淬炼学生的心智。鉴此,剑桥批评学派以英国文学研究为主线,梳理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传统”,并强调文学对工业文明的审视和批判作用。曹老师表示,这一点对于中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外语人需要在跨文明的视野中,注入中国的主体意识,思考本学科的现有优势、存在问题及目的、方向和方法。

接着,曹莉教授讲述了剑桥批评传统与英语现代文学研究的三阶段,及其与中国外文学科发展间的关系。曹老师提到,自1917年英文学科在剑桥大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该学科在剑桥批评学派的努力下共经历了“语文—历史—传记研究”、“批评—分析研究”、“理论—文化研究”三个阶段。其间经由燕卞逊等人在中国的大力推介,得以成为推动中国英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杨周翰等诸位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学者都曾受过该学派的影响。最后,曹老师以清华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更人文、更创新、更国际”为例,指出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应从语言文学入手,在深入了解中国和西方、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方能形成文化自觉。因此,新时期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文明视野,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学术使命和社会使命,能在思想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并影响中国和世界。

讲座过后,在场的外国语学院教师与学生,就国际传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文美通识教育发展等问题与曹老师展开了深入讨论。最后,孔杰院长就此次讲座和讨论进行了总结。他从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80年代文化热谈起,结合自身理工科的学习工作经历,论证了文学能力之于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他表示,青年时期打下的文学功底,在其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写作中得以展现,而研究文献的阅读、比较也依托于学习经典的能力。进入新时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需要融通古今、跨越中西,发挥文学化人的重要作用。(文/郭昕;图/王开薇;审稿/王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