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翻译、修辞与对外话语传播全国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0日 点击:


2025年4月18日-20日,2025年翻译、修辞与对外话语传播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长安校区成功举办。本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翻译研究学科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汇聚多位知名外语学科专家学者,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学科如何应对技术变革、探索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近300位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晓、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杨文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广州航海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及代表出席。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高祖主持开幕式。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王高祖 主持开幕式)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晓 致欢迎辞)

杨晓副书记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向与会专家学者、业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导、专家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接着,他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以国防为底色、以“三航”为特色的办学定位,以及学校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并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及育人成效方面的突出表现。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翻译研究和对外话语传播带来新机遇,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学术创新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他表示,学校将以本次论坛搭建的高端学术平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持续凝练学科特色优势,为我国翻译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工大”智慧与方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杨文地教授 大会致辞)

杨文地副会长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致辞,他首先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的学术成绩予以肯定。他表示,在文明交流的宏大图景中,翻译始终承担着“摆渡者”的重要角色。面对数字技术重构全球传播生态的新格局,翻译工作者应善用智能技术突破时空藩篱,让差异成为文明对话的起点。他强调,新时代的对外话语传播不应是单向度的宣传输出,而应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想熔炉,通过双向、互鉴的翻译活动,让不同文明既能保持独特声部,又能奏响和而不同的交响乐章。

论坛第一场主旨报告发言嘉宾为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同济大学吴赟教授、中南大学杨文地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中山大学邵璐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崔峰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桑仲刚教授。长安大学冯正斌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王少爽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赵毅慧副教授、上海大学袁丽梅副教授依次主持点评。

(长安大学 冯正斌教授 主持)

(四川外国语大学 胡安江教授 主旨报告)

胡安江教授作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推动构建全领域、全要素、全媒体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新格局,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合作共商、资源共享、行业共治、激发共情、协同共建的翻译传播跨界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机制。

(同济大学 吴赟教授 主旨报告)

吴赟教授作题为“中国对外翻译接受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当前国内的对外翻译接受研究存在受众分层不够细致、受众接受情况探讨较为笼统等问题,并通过梳理接受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强调对外翻译接受研究需运用多维实证方法,以提升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倡导对外翻译接受研究的实证转向。

(大连外国语大学 王少爽教授 主持)



(中南大学 杨文地教授 主旨报告)

杨文地教授作题为“大翻译范式下中国典籍域外传播研究——以普鸣The Path为例”的主旨报告。他强调,大翻译范式下,翻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翻译,将目标设定在多维立体的国际传播,立足于大格局,重点对典籍进行不断深挖、解读和阐释,充分展现其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使中国典籍和思想焕发新的活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 夏登山教授 主旨报告)

夏登山教授作题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状、问题与思考”的主旨报告。他强调,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构建需从三个方面入手:1)立足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核心概念;2)针对中国问题和中国现象,以中国翻译史与当代实践为根基,构建逻辑自洽的翻译理论范式;3)区分中国特色理论与中国自主知识,兼顾学术自主性与国际对话性。



(西安外国语大学 赵毅慧副教授 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蓝红军教授 主旨报告)

蓝红军教授作题为“AI时代,翻译理论何为?”的主旨报告。他指出,AI时代的翻译理论研究需要:1)对翻译本质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并解答那些关于翻译存在、知识、价值等根本性的问题;2)为翻译技术的应用发展提供深刻的伦理见解;3)更好地理解人与AI的关系,构建AI翻译的边界与框架。

(中山大学 邵璐教授 主旨报告)

邵璐教授作题为“英语世界‘残雪热’现象与机理考辩”的主旨报告。她强调,残雪小说内容与叙事形式创新满足了英语世界文学需求,翻译群体联动构建了传播“共同体”,作者个人的三重身份拓展了传播空间,多元耦合共同发力,促成了英语世界“残雪热”现象,这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良好启示意义。

(上海大学 袁丽梅副教授 主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崔峰副教授 主旨报告)

崔峰副教授作题为“新加坡双语政策及翻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他通过梳理新加坡双语政策的发展过程,观察英文和华文(母语)在新加坡历史发展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双语政策背后所展现的翻译问题,思考双语政策与翻译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新加坡翻译教育的发展及其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 桑仲刚教授 主旨报告)

桑仲刚教授作题为“丈夫和‘情人’之谜:张爱玲自译小说的策略动机探究”的主旨报告。他以张爱玲对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英文自译为例,指出其增添与“主题”相关的隐含叙述信息之策略,目的在于丰富自译作品的诗性效果,而非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也非表现诸如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的文化立场。


20日上午,第二场主旨报告在外国语学院210报告厅举行。发言嘉宾为广西大学邓联健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艳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俞森林教授、中南大学仲文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方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朝永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王瑞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林嘉新教授、广州航海学院肖娴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刘松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米亚宁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王均松副教授依次主持点评。

(西北工业大学 林嘉新教授 主持)

(广西大学 邓联健教授 主旨报告)

邓联健教授作题为“典籍外译中的原著考辨”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因中国历史上存在大量伪书,翻译史研究中考辨原著书名与内容的一致性是考察译者立场、探讨翻译得失、分析翻译策略等的重要前提。以典型案例考辨“原著”真伪,分析误认原著的后果,有助于后世学者规避因原著考辨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学术乌龙及其危害。


(香港理工大学 李德超教授 主旨报告)

李德超教授作题为“人机协作翻译的新时代:AI浪潮下翻译教育的未来方向”的主旨报告。他指出,GenAI在处理文学文本的语篇特征、文化内涵和修辞特点时尤为薄弱。面对这一技术变革,翻译教育应从注重转换技巧转向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文体理论意识和后编辑技能,以培养在AI时代仍具竞争力的高端翻译人才。

(广州航海学院 肖娴教授 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 苏艳教授 主旨报告)

苏艳教授作题为“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翻译价值论研究”的主旨报告。她通过回顾孔子小辩说后中国几次翻译高潮中主要的翻译价值论命题,重点阐述《新译界》发刊词提出的翻译化界价值论,以梳理中国传统译论中翻译价值论探讨的历史脉络,深化对翻译社会价值的认识。

(西南交通大学 俞森林教授 主旨报告)

俞森林教授作题为“训诂与典籍翻译:中国传统学术与中国式翻译话语构建”的主旨报告。他从词义考据、语境还原和文化阐释三个维度,梳理训诂学对典籍外译的方法论启示,分析传统训诂思想如何为当代翻译实践提供本土智慧资源,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训诂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揭示其在解决文化差异、保留文本原真性方面的价值。




(西北工业大学 刘松教授 主持)


(中南大学 仲文明教授 主旨报告)

仲文明教授作题为“翻译语言在创作中的延展与透过——基于以周立波为中心的翻译与创作语料库考察”的主旨报告。他以周立波翻译文本《被开垦的处女地》与创作文本《暴风骤雨》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分析,发现翻译活动引发语言形式演变和文学观念革新,进而影响了创作文本的形态和风格,翻译与创作在承续和创新的张力中不断前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生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米亚宁教授 主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方红教授 主旨报告)

方红教授作题为“翻译研究的历史面向——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翻译传播研究”的主旨报告。她指出,马克思主义经由翻译进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历史革命实践的互动互融中得以重构再生,并经过本土化、经典化历程后以新的姿态译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传播研究是中国译学理论创新的典型案例,蕴涵着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互鉴中翻译所承载的融通之道。

(华东师范大学 赵朝永教授 主旨报告)

赵朝永教授作题为“数智驱动的中国当代小说英译读者接受及需求探赜”的主旨报告。他强调,基于大数据建构的译文读者需求层次可动态适配多场景的读者多维需求识别,而融合需求满意度与关注度的文学译作域外接受效果分析与优化前瞻为翻译接受研究提供可行性路径,亦可为译介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实现“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跃升。

(西北工业大学 王均松副教授 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 耿强教授 主旨报告)

耿强教授作题为“中国翻译史基础数据库检索的智能化构建开发与应用”的主旨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翻译史基础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展示了它如何促进对重译、翻译副文本、翻译家个人等一系列经典领域的再审视,同时一些新议题如翻译形态、翻译家群体、翻译地理和出版等也将浮出水面。他指出,基于数据库的中国翻译史研究将成为中国译学发展的助推器。

(西北工业大学 王瑞教授 主旨报告)

王瑞教授作题为“莎剧《威尼斯商人》早期汉译流变(1903-1947)”的主旨报告。她以20世纪上半叶国内对莎剧《威尼斯商人》的22种汉译为研究对象,提出早期《威尼斯商人》的汉译不仅反映了国人对莎剧认知的深化过程,更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变迁,既体现了翻译观念的演进,也彰显了莎剧汉译从文化传播工具到文学经典建构的功能转型。



此外,本次大会共设8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与翻译教学、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与文化传播、翻译叙事与修辞话语、翻译与国际传播、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变革与重塑等议题,以主题报告及专家评议的形式展开深入探讨与热烈交流。

最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英汉翻译研究学科委员会主任邓联健教授在闭幕式上做大会总结发言,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高祖致闭幕辞。闭幕式由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晓丹主持。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王晓丹 主持闭幕式)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 邓联健教授 大会总结)

邓联健教授首先对与会学者的前沿探索深表敬意,并向主办团队的全流程保障致以诚挚谢忱。他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学界亟需破除学科壁垒,主动突破传统研究范式,推动跨学科方法论创新,通过构建“翻译研究共同体”形成战略性研究格局,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为国铸剑”的实践力量,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王高祖 致闭幕辞)

王高祖书记表示,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指导下,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主旨报告深入学理、启迪思维,分论坛报告多维探索、百舸争流。他表示,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翻译研究与国家国际传播战略的衔接,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贡献学科力量。

本次研讨会立足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翻译生态的时代语境,通过17场主旨报告与8个平行分论坛的深度碰撞,系统回应了智能技术驱动下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型、学科边界拓展及国家战略对接三大核心命题,为外语学科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锚定了方向。此次学术盛会不仅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注入创新动能,更以跨学科协同机制和务实解决方案,彰显了翻译研究回应时代变革、赋能文明互鉴的使命担当。


                                        文稿:林嘉新

                                        审核:张桑桑